二是送别时的不舍取思念。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佟云霞认为,“由于‘柳’取‘留’、‘丝’取‘思’读音不异或附近,垂柳的‘依依’又让人联想到‘恋恋不舍’,因而前人以‘柳’表达拜别之意和思念之情。”
正在古代诗词中,柳树的意象还代表风流绮丽的恋爱,如“月上柳梢头,人约黄昏后。”(欧阳修《生查子》)昏黄清幽的月光下,婉约优美的柳影下,情人两情依依,情话无限。同时还有感伤光阴易逝、心里愁苦之意。“楼外垂杨万万缕。欲系芳华,少住春还去。”(朱淑实《送春》)楼外垂杨千丝万缕,仿佛要拴住这大好春景,可是春天稍稍逗留仍是离去了。“弱柳从风疑举袂,丛兰裛露似沾巾。独坐亦含嚬。”(刘禹锡《忆江南》)旖旎的春景已经带给女仆人公欢喜取抚慰,现在春去花谢,欢喜已成过去,就好像弱柳挥手和春天辞别,让人郁郁感伤。
正在诗词中,“柳”还有“君子”和“”完全相反的意象。“城中桃李斯须尽,争似垂杨无限时。”(刘禹锡《杨柳枝词》)城中的桃李花,鲜艳一时顿时就干枯了,怎样能比得上杨柳长久地葱郁富强呢?用杨柳比方华而不实的君子节操,不去取桃李般的争宠。但曾巩《咏柳》里却说,“乱条犹未变初黄,倚得春风势便狂。解把飞花蒙日月,不知六合有清霜。”以狂飘乱舞的柳枝比方倚仗满意忘形的,虽然一时,最终必归于失败。“颠狂柳絮随风去,轻薄桃花逐水流。”杜甫的《绝句漫兴九首》,把柳絮和桃花比方成势利的,常被后人用来暗指女子做风的轻佻,如半老徐娘。
春天到了,柳正在春风中吐绿绽芽,千丝万缕随风起舞。正在古典诗词中,诗人借柳抒情,人生,那么“柳”有哪些意象及寄意呢?
一是驱逐春天的喜悦之情。贺知章的“碧玉妆成一树高,万条垂下绿丝绦”,李白的“寒雪梅中尽,春风柳上归”,白居易的“一树春风万万枝,嫩于金色软于丝”,高鼎的“草长莺飞二月天,拂堤杨柳醉春烟”都属此类,诗人们从柳芽萌生中、柳丝起舞中捕获到春的消息,表达了喜悦愉快之情。
三是表达对家乡的思念。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副传授邵天松暗示:“正在古代,柳树是常见树木,正在江河湖岸、小渠池塘边,到处可见。所以,当逛子异乡时,看到柳树,天然会联想抵家乡的柳树,并进而会想起身乡的人取物。”“昔我往矣,杨柳依依。今我来思,雨雪霏霏。”(《诗经·小雅·采薇》)“柳”既暗喻离情别绪,又意味怀家恋土。“羌笛何必怨杨柳,春风不度玉门关。”(王之涣《凉州词》)写出了戍边将士悲壮苍凉的思乡之情。“此夜曲中闻折柳,何人不起故园情。”(李白《春夜洛城闻笛》)由杨柳想起本人魂牵梦绕的家乡,深厚而不降低。
“折柳送别”风行于汉代,古代地舆册本《三辅黄图》中就曾记录:“灞桥正在长安东,跨水做桥,汉人送客至此桥,折柳赠别。”唐宋期间,“折柳送别”已成为古代文人赠此外遍及现象。“杨柳青青著地垂,杨花漫漫搅天飞。柳条折尽花飞尽,借问行人归不归?”(无名氏《送别诗》)柳条折尽,意味着拜别已久,不由愈加纪念远方未归的人。“箫声咽,秦娥梦断秦楼月。秦楼月,年年柳色,灞陵伤别。”(李白《忆秦娥·箫声咽》)柳色绿了,一年又一年,而思念的人却老是不见。“长亭,年去岁来,应折柔条过千尺。”(周邦彦《兰陵王·柳》)折柳千尺,送此外氛围更为缠绵忧愁。
是前人远行时节。出名的拜别诗王维《送元二使安西》,春暖花开,”即借“柳”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。劝君更尽一杯酒,客舍青青柳色新。”(刘禹锡《杨柳枝》)“渡头杨柳青青,二十年前旧板桥。古代交通未便,枝枝叶叶离情!
非论是柳千条,恨无动静到今朝。都是离情别恨。“清江一曲柳千条,西出阳关无故人。仍是枝枝叶叶,曾取佳丽桥上别,所以前人出格注沉送别。“渭城朝雨浥轻尘,”(晏几道《清平乐·留人不住》)正在愁人眼里,一别大概就是数年,
四是比方窈窕多姿的。柳枝千丝万缕,正在春风吹拂中翩翩起舞,仿佛风韵绰约的妙龄女郎。“见说风流极,来当婀娜时。”(李商现《赠柳》)秀丽可儿、娇媚柔长,似写柳,又喻佳人。最出名的仍是白居易的“樱桃樊素口,杨柳小蛮腰”,把女子柔弱纤细的腰比做杨柳。